用“西畴精神”点亮文明之光
(文山州文明办)
?
文山州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全县99.9%国土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是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学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面对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西畴干部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创造了以“党的领导、不懈奋斗、开拓创新”为核心要义的“西畴精神”,以惊天动地的气概、感天动地的精神,奏响了“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最强音,有力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进入新时代,在全国、全省奋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2020年7月,中共云南省委印发《关于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决定》,授予“西畴精神”群体“云岭楷模”荣誉称号,向全省发出学习弘扬“西畴精神”的号召,并将“西畴精神”作为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重大典型推向全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对“西畴精神”作出“沧桑巨变是干出来的!要注意宣传好”的重要批示。2021年6月,中宣部把“西畴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编入《新征程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21》一书向全国推广。
我们弘扬“西畴精神”助推精神文明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
?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西畴县就成为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1955年,西畴县农村合作社建设的先进材料《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被中央编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得到毛主席作出309个字的光辉批示。毛主席高度评价西畴县的经验,强调“(合作社)得不到党的领导,当然就要混乱,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60多年来,毛主席的光辉批示成了西畴县的“传家宝”,是“西畴精神”孕育形成的“根”与“魂”。坚持党的领导也成为西畴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
?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西畴干部群众在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的伟大斗争中,始终坚持发展生产与?;せ肪诚啻俳剿鞒隽恕凹炔话峒乙膊话崾?,积极引进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搬家不搬石头,推进易地搬迁和城镇化建设;不搬家只搬石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地”的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西畴经验”。初步估算,西畴群众搬石造地建设基本农田地,垒起的石埂加起来长达5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在悬崖峭壁中凿出3300多公里的公路,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多。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提高到54.83%,创造了“石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2021年10月,西畴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基础。
?
三是坚持开拓创新。60多年来,西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忠诚践行毛主席的光辉批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嘱托,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久久为功、利在长远,苦干实干又创新干,在坚持不懈治石漠、战贫魔的艰苦奋斗中,探索总结出了可学习、能复制、易推广的“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村庄环境提升“西畴样板”。通过健全“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推行“五分钱工程”治理脏乱差,开办“幸福超市”激发内生动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播新思想,探索基层治理模式促社会和谐,提高了脱贫攻坚成色,在全州率先实现了高质量脱贫。
?
四是坚持群众主体。既注重“管肚子”,更注重“管脑子”,坚持“志智双扶”,注重典型引路,在全州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活动,用“西畴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破除了决战脱贫攻坚“干部扶、群众等”,精神文明创建“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进入新世纪以来,西畴县实现1500多个村连续10多年矛盾不出村、600多个村连续10多年不发案,形成“乡风文明、社会稳定、治理有效、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
“西畴精神”是文山的宝贵财富,也是全省、全国的宝贵财富。当前,文山州正在深入弘扬“西畴精神”,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文山之干”大行动。我们将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的指导下,全力打造“西畴精神”实践创新高地,努力把西畴县打造成为全国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推动“西畴精神”从脱贫攻坚精神向乡村振兴精神蝶变,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让“西畴精神”在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