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鲁寨,青山绿,守村规,建新风,你我共参与……”走近思茅区龙潭乡老鲁寨村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老鲁寨村村规民约,16条17字箴言将整个村庄多年来共建共享的智慧浓缩其中。近年来,思茅区龙潭乡老鲁寨村把村规民约作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抓手,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写在纸上”的约定落地生根,探索出一条接地气、有实效的治理新路径,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村”事民定,基层治理见“新”招
“村规怎么定?村民说了算!”老鲁寨村通过“征集民意、拟定草案、乡镇把关、村民表决、备案公开、动态更新”村规民约修订“六步工作法”,不仅通俗易懂,还贴近日常生活,最终形成了朗朗上口,字字入心的新版村规民约,涵盖了爱国爱家、敬老爱亲、移风易俗、食品安全、控辍保学等多项内容。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老鲁寨村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党组织领导、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自治模式,通过到各个村民小组张贴村规民约,让规范意识深入村民心中,筑牢基层治理思想根基,有效推进了平安创建和群防群治工作。自村规民约施行以来,老鲁寨村依次荣获“思茅区平安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规”范行为,移风易俗呈“新”貌
“学法律,知敬畏,守规矩,化纠纷”“红白事,要简易,破旧俗,树新风”“不早婚,不早育,高彩礼,要不得”……龙潭乡把普法宣传、婚育新风、移风易俗等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条款,纳入村规民约。这些通俗易懂的规定,很快在村民中口口相传,成为大家日常行为的准则。新的村规民约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改变着村里的面貌,村民们在红白事上不再攀比,婚丧嫁娶不再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更多了一份真诚的祝福,沉重的“人情债”逐渐化为暖心的“人情味”,简约温馨的婚礼、朴素庄重的葬礼成为新风尚。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大家互帮互助,遇到矛盾纠纷,主动通过协商解决,“有事好商量”成为村民的共识。
“民”心所向,人居环境换“新”颜
每个月的1号和15号清晨,老鲁寨村小勐帕小组总会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党员的带头下,村民们自发扛起锄头、扫把等工具,陆续汇聚到村组道路,共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这一行动,早已成为小勐帕小组村民约定俗成的惯例。而这样常态化的“人居环境整治日”,在老鲁寨村的6个村民小组中全面铺开,以“三治”委员会为治理核心,立足实际,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各村民小组细化整治方案,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包干、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党员分片负责,明确责任到人,挨家挨户动员群众。这种模式彻底扭转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激发出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户户齐动手、家家共清洁”的浓厚氛围。通过持续发力,老鲁寨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斐然:全村6个村民小组100%达到人居环境1档标准,成功入选市级美丽乡村,并荣获“省级卫生村”称号,实现了乡村面貌的美丽蝶变。
“约”出文明,精神风貌展“新”面
近日,一场“把爱带回家 同心护成长”关爱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在老鲁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通过普法宣传、发放文具、互动游戏等方式,将法治思维、家风家教、文明意识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输给家长和孩子。利用村规民约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儿童之家、茶空间等阵地资源,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乡风文明,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积极引导、培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如今,全村“十星级文明户”达80%以上,区级“最美家庭”2户、“绿色家庭”10余户,持续巩固了“省级文明村”创建成果。
从纸上条文到心上共识,从被动约束到主动遵循。如今,村规民约已成为老鲁寨村“好用、管用、实用”的基层善治“法宝”,不仅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更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村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